文 昕昕
前言
要说美联储就像一艘大船,这回鲍威尔亲自握紧方向盘,可不是在风暴中心拼命求稳,而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,先人一步做出大胆的调整。
周三的降息,看似是一次普通的货币政策操作,可实际上,这位即将卸任的主席,用尽最后的劲头,拼命守护央行的独立地位和“双重使命”。
最后一搏
咋说是“最后一搏”呢?因为这回降息发生在经济还没显现明显衰退迹象的时候,带着不少不确定性,甚至让人自己都打起了鼓,真是一场冒险啊。
回头看看,美联储过去通常等经济开始走下坡才开始动作,而这回鲍威尔却抢先一步,用降息来防止经济滑坡。虽然他以前也干过类似的事儿,但这次估摸着是他任内最重要的一回了。
撑起这回决策的是就业市场突然变冷,7周前美联储还对就业信心满满,可最新修订的数据告诉咱们:8月那个三个月平均新增就业从15万直降到2.9万了。
这冰冷的数字背后藏着实打实的慌张,听说有人说:就业就像辆正慢慢刹车的车,一刹到这速度,几乎没啥可能再冲刺,除非经历个彻底的“重启”——也就是经济衰退。
降息这事儿可不是没代价的,美国那高通胀的阴影还挥之不去,消费者和企业早就习惯了“隔三岔五涨价”的节奏,这种心态比那些数据还牢固。
贸然一降息,是不是又会把物价预期弄得乱七八糟?这事儿让鲍威尔挺纠结,左边是就业不给力,右边是通胀死活不下,前面政治压力大山压顶,后面央行独立性也被质疑。不管选哪条路,都得小心翼翼,满地坑坑洼洼的。
更棘手的是,政治风波从来没停过,特朗普堂而皇之地喊话:非得火速、大幅降息不可;新上任的理事米兰,几天前还挂着特朗普顾问的帽子,现如今在FOMC里却甩出反对票,盼着力度更猛的宽松政策。
鲍威尔得在这两头夹击下,稳住团队的统一战线,护好央行的威信,这可不仅是个技术活,还是对他领导力的大考验。
这事儿其实离咱们没多远,就业数据上下波动,不光是数字在跳动,那背后是饭店关门熄灯,是找工作的人一份份投出的简历,还有家家户户账本上蹭蹭上涨的生活花销。
通胀这玩意儿可不只是个空洞的经济名词,它就在超市的货架上,价格标签又往上盖了一截,油站的数字牌也在一夜之间蹭蹭往上涨。
这些切肤的感受,决定了人们对政策的信任与否,也决定了选票的流向,那么鲍威尔的这次赌博,会把美国经济带向哪里?历史告诉我们有三种可能:
最让人心满意足的情况,就是像90年代那样的“软着陆”:降息不仅稳住了工作岗位,还没让通胀升温,顺利把经济扩展周期给拉长了。
最糟糕的情形就是重演1967年那一幕:过早放松政策,反倒成了点燃70年代通胀大火的导火索,让政治和经济都陷入失控。
最让人没辙的,莫过于1990、2001和2007年那几回:降息试过了,衰退仍摆脱不了,货币政策的短板彻底露馅。
如今咱们到底处在啥位置?谁说得清啊。鲍威尔能做的,也就是继续往前走这条没有“保险线路”的道儿。降息可不是什么万能钥匙,它更像根杠杆,能不能把经济撬起来,还得看就业稳不稳、通胀掉没掉、市场安不安分。
结语
说不定最让人盼望的,倒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转折,而是一种“悄无声息的稳稳当当”——就业不再下滑、通胀慢慢降、消费稳稳的、市场不燥热,这种平平淡淡的“软着陆”,才真是最难得的美好呢。
要真真是这样,大家说不定会忘掉如今的焦虑,就像忘了那次差点出事的车祸似的。可要做到不了,咱们得记着:独立央行的存在,根本不是为了取悦谁,而是到了最危急的关头,勇敢地挑那个虽然没人爱但非做不可的决定。
鲍威尔这次降息,没啥结束的意思,更像是给这段故事画上的“最后一句话”。它最终会被历史收录在哪一页,咱们还得等时间慢慢给答案。
在线配资开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