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自己的那只猫
王小明是个小学生,有一对特别关心他学习成绩的父母。一家人每天面对小学生家庭常见的各种小烦恼。
有一天,小明的身边出现了一个朋友,那位朋友自称“王猫”,看起来比小明大不少。小明需要时,王猫就会出现,和小明讨论学习,一起为如何在学校的电动车比赛中获胜想办法,又和小明一起面对比赛失利。除了小明,谁都看不到王猫,听不到王猫说话。
这是动画片《小明与王猫》的故事(B站有这个动画片)。大儿子不到十岁、小儿子七岁左右时,看到了这套动画片。
孩子们开始很奇怪,“妈妈,王猫到底是谁呢?”
我们告诉孩子,“爸爸妈妈觉得,王猫就是小明的内心,是他内心的那个自己,你们觉得是吗?”
孩子们半懂不懂,又把动画片看了好几遍,有一天突然问我们:“爸爸妈妈,那你们也有自己的那只猫吗?”
“有啊,爸爸姓徐,爸爸的猫叫徐猫,妈妈姓高,妈妈的猫就叫高猫。”
“那你们什么时候认识自己的猫的?”
展开剩余85%“大约初中吧。你们觉得有自己的那只猫吗?”
孩子们想了想,“我觉得有。”
“那你们的徐猫和你们说话不?”“嗯,有时候好像会说。”
之后好长时间,只要孩子来问我们事情,或者问我们的意见,我们就说:“你问自己的徐猫了吗?他怎么说?”
感谢这套动画片,让孩子有一个契机,直接接触到个人成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——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、和自己的内心对话。
无法面对内心的年轻人
多年前,我们有一位年轻的下属,就曾经遭遇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困境,我们和她做过深入的沟通。因为除了至交好友,同事之间讨论这样问题的情形并不多见,我们对那件事至今印象深刻。
她在我们这里工作了好几年,一直非常努力。突然有一段时间,我们发现,她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对劲儿:对布置的工作任务,开始挑剔,经常流露不满;对同事,变得特别苛刻,甚至每周打好几次电话,向我们投诉一位怀孕的同事如何偷懒不干活,如何工作效率下降;和其他同事沟通,负面情绪也变得特别多。我们觉得可能是她的内心有一些困惑,但一直没下决心深入谈谈。
后来有天晚上,孩子妈妈和她为一桩具体工作通电话,有意识地谈到了面对自己的内心——
我觉得你最近的状态,可能和一些内心的困惑有关,你的矛盾心态,已经流露得非常明显,而你自己却不知道。身为年长的同事,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,好好地跟好好地跟自己的内心说说话,问问自己:到底想要什么?到底为什么?有什么需求还没有满足?
没有跟自己的内心对话,内心就会开始跟你的行为作对,然后把这些矛盾冲突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,弄得你不知所措。这样的状态,有时候自己不觉得,别人却看得到。有时候自己觉察了诸多矛盾困惑,却往往不敢去向内心找原因。如果觉得在这里不能满足了,不妨考虑尝试下别的企业或别的行业,给自己一个机会。毕竟呆在哪里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获得满足感,能不能获得内心的平衡。
那位年轻同事很震动,她说,我没想到您能推心置腹地跟我说这些。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。总想着作为同事,没有必要分享彼此隐秘的内心世界,更没有必要与上司分享。内心的纠结,自己能够解决,当然最好;但眼看着年轻人陷入内心困境,又觉得有必要提供一些帮助。
后来那位同事又纠结了大半年的时间,终于决定放弃她仍然表示很喜欢,但实际上内心对环境、人、事都已经很厌倦的工作,转换职业轨道。我们为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感到高兴,同时也有些惋惜,如果她能早一些和自己的内心对话,早一些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,就不必将一年多的时间,浪费在无谓的纠结上了。
引导孩子学会面对内心
见过太多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例子,加上自己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和内心对话的经历,对于两个孩子,我们特别希望他们能从小时候起,就慢慢学会面对内心,和自己的内心对话。分享我们在这上面做的努力:
1、告诉孩子,你是你自己
我们会有意避免对孩子使用“别人”“大家”这样的字眼,事实上,我们自己也很少用。
我们希望孩子知道,你是你自己,别人如何做、大家如何做、别人怎么看、大家怎么看,都与你无关,你没有必要为了他人的评价去决定你做什么、不做什么、该怎么做、不该怎么做。
你热爱阅读,是因为你自己享受阅读的乐趣,不是因为可获得学校的阅读奖项;你认真做事,是因为认真做事是你自己的内心准则,你不能接受自己不认真做事;你善良、你守规则,是因为你自己认为善良和守规则是美好的价值,和自己是否被评价为“好人”无关。
2、问孩子,“你怎么想”
我们鼓励孩子自己做主,不替孩子做决定,遇到和孩子相关的事,都会问孩子“你怎么想”,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,都会遵从孩子的意愿。孩子习惯了“我想”,而不是看别人怎么想、问爸爸妈妈想怎么样,会更容易面对、接受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当然,爸爸妈妈也要做好思想准备,这样的方式,会培养出一个不会刻意委屈自己、迁就大人的、“主意很正”的孩子。
我们认为,为了孩子长大后成为清楚自己所求、不纠结的孩子,大人承受孩子的坚定、不迁就,是值得的。
3、尊重孩子的安静独处
我们尊重孩子的安静独处,不会时时把孩子放在自己眼皮底下,监控他的一举一动。
独处是一种重要的能力,独处时间也是一个人离自己内心最近的时刻。也是中国读书人自古的精神家园,能够独处,享受静谧孤独,才能如庄子所说“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”,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”。那样的境界,达到过一次,就再难忘却。
但安静独处的能力,现代人是缺乏的,人们能和朋友、闺蜜待在一起,和电视、网络、手机待在一起,却常常无法和自己待在一起。一旦停下来,除了发呆,就不知能干什么。
其实,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,偶尔停下来,独处一小段时间,面对内心的烦恼、压力、恐惧、困惑,正是和自己内心说说话的绝佳时刻。
4、不借助任何“天意”做选择
遇到难于抉择的事情,人们常常会用扔硬币掷骰子甚至揪树叶等等看起来是天意、和自己无关的方式来决定。
在我们家,孩子大人做任何选择,从来不借助任何“天意”,不抛硬币、不数叶片,只问内心: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。
其实,当我们需要把选择交给天意的时候,我们的内心,已经有所偏向、有所决定了,只是由于种种原因,想逃避这个做决定的责任而已。
抛硬币,要是扔不出满意的结果,会告诉自己三局两胜、五局三胜,直到扔出满意的结果。这时候,需要面对的,是自己的内心,问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,别把责任抛给硬币。这样,如果哪天真的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了,内心也会舒服得多,至少不会怨天怨命。
面对内心,和内心对话,是一种自我的心理训练,也是心智成长的必要途径。一个人只有具备直面内心的能力,才能获得坚定的内在力量。
这种训练,如果在成年后进行,那将是非常痛苦的过程,而从孩子小时候起,爸爸妈妈就着意培养,可能会让孩子的心理成熟之路,走得更加顺畅。
真心爸妈精选0-16岁全学科书单和20多个主题书单
真心爸妈(徐智明 / 高志宏)
孩子向前,父母退后
著有《育儿基本1、2》、《阅读手册(上、下)》。以“让孩子自主、与孩子合作、让孩子满足”三理念打造家庭教育底层逻辑;以“全学科自主阅读”成就孩子学习力。北大本科,中传硕博,两孩父母,现居北京。
发布于:北京市在线配资开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